但劉胤聞之,卻是輕輕地皺了一下眉,敏銳地覺察到此事絕不是這麼的簡單。雖然說劉諶登基做了天子,地位和原來有云泥之別,但以他二人之間的兄弟交情,劉諶也犯不着這麼做作,劉諶能出城百里來,絕對不會是爲了迎接劉胤的,結合先前語焉不詳的聖旨,劉胤認爲一定是有什麼不尋常的事發生。
到達滎陽之後,劉胤是立刻前去參見劉諶。
“臣劉胤參見陛下。”
劉諶揮退左右,疾步上前,拉住劉胤的手道:“文宣,你可回來了。”
劉胤看到劉諶神色緊張,無異更加地印證了他心中的猜測,道:“陛下如此急召,莫不是有什麼大事發生?”
劉諶有些焦慮地道:“文宣,剛剛從冀州傳回來的消息,慕容鮮卑盡起大軍二十萬,兵犯冀州,河間、中山、渤海、常山四郡陷落,朕於尚書檯諸卿商議,認爲此事暫不宜公開,以免引起京師震怖。如今冀州一帶只有馬融一軍在守,勢單力孤,根本就無力抵擋慕容鮮卑,故而急召你回京,以御北寇。”
慕容鮮卑?劉胤眼神之中閃過一抹的凌厲之色,此事有些出乎意料,不過也在情理之中。五胡如今劉胤已經滅掉了四胡,當年在易水河畔,劉胤滅掉了劉淵之後,本來就有心思繼續向北進軍,消除掉最後的這一個禍根,但晉國突然發難,挑起了蜀晉之間的大戰,劉胤不得不將重心轉移到與晉國的戰爭之中來,平定鮮卑之事也只能是暫緩押後了。
沒想到自己來不及出戰對付鮮卑人,他們反倒是大舉來襲了,看來再解決掉吳國完成江山一統之前,還先得解決掉莫容鮮卑這個禍害。
這已經不是漢軍和慕容鮮卑第一次交手了,當年劉淵敗亡之際,就曾乞求慕容鮮卑出兵相助,慕容鮮卑的大首領慕容涉歸於是派其弟慕容耐率領七萬騎兵南下增援劉淵,慕容耐驕兵輕進,被劉胤捉住機會打了伏擊,全軍覆滅,慕容耐也身死泥潭。
這一仗之後,漢軍自然和慕容鮮卑是結下了樑子,慕容涉歸或許當時就想着興兵南下報仇,但苦於尚未征服幽州,無法抽調出足夠的兵力來,所以雙方的這一戰,一拖便是三年之久。
此次漢軍徵南,幾乎調動了全部的主力,在黃河以北,除了各州郡的郡兵之外,只保留了兩個野戰軍:鄧忠的隴西軍和馬融的關中軍。隴西軍駐防幷州,關中軍駐防冀州,如此廣闊的地域,只有兩個機動軍駐防,力量確實是顯得單薄了一些。
此次慕容鮮卑盡起大軍二十萬,兵分三路,一路由慕容涉歸親率,進攻河間,一路由其子慕容吐谷渾率領,進攻中山,一路由其子慕容廆率領,進攻渤海,三路齊出,兵勢浩大,馬融無法抵禦,只能是節節敗退,固守信都,慕容鮮卑連取四郡,勢如破竹,塵囂甚上。
對於劉諶和尚書檯的諸大臣決議壓下此軍情的事,劉胤表示贊同,現在季漢朝廷初入洛陽,中原剛剛平定,一旦將冀州失陷的消息公訴於衆的話,那在洛陽引起的震動絕對不亞於一次八級的大地震。
現在前晉的勢力剛剛臣服,這種臣服是屈從於武力的,並不是他們由內而外真正的心服口服,一旦局勢變幻,很難保證這些已經臣服的勢力不再反叛。如今東吳未平,北患已起,前晉勢力如果再蠢蠢而動的話,那麼形勢無異是雪上加霜。
還好這個時代的通信極爲地落後,冀州發生戰亂,除了朝廷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獲得信息之外,民間的消息傳播則要慢上很多,如果朝廷再加以封鎖的話,短時間內,京師洛陽一帶是很難得到冀州的消息的。
“陛下只需派一使臣通知微臣便是,又何須屈尊枉駕,親自到滎陽來,折殺微臣了。”劉胤拜道。
劉諶拉着劉胤的手道:“文宣,這裏沒有外人,你我兄弟又何須執君臣之禮。此次朕親臨滎陽,一來也算是爲你大勝凱旋賀功,二來也是方便議事,你也知道,鮮卑人來勢兇猛,如果不出兵抵擋的話,恐怕整個冀州都將淪陷了。”
劉胤點點頭,從地理位置上來講,滎陽正處於北上途中,從滎陽北渡黃河,完全不用走彎路,如果劉胤回到洛陽,再從洛陽出發的話,至少得多走三四天的路程,在冀州軍情十萬火急的情況下,這三四天確實是耽擱不起。
劉胤道:“陛下放心吧,慕容鮮卑本來就在微臣準備收拾的行列之中,既然他們此次敢進犯我大漢天威,那麼冀州就是他們的葬身之地。”
這個時候,劉諶的臉上才微微地露出一絲的笑容,他欣慰地道:“有文宣在,朕自然放心。”
這次劉諶不辭辛苦地趕到滎陽,等的就是劉胤的這句話,冀州軍情急報至洛陽,滿朝文武俱驚,劉諶也是束手無策,所以他纔想到了急召劉胤回京,在劉諶的眼中,劉胤就是季漢王朝的定海神針,只要有他在,再大的危機也可以化於無形,如果說天底下誰是最讓他信賴的人,也只有劉胤了。 ps:稍後更正,大約兩點………………………………
但從劉諶急召劉胤回京這件事上,劉胤就感受到了一種緊張的氛圍,如果說不是洛陽有事,劉諶也不會這麼急地宣劉胤回京的。
但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劉胤也不好揣度,唯有儘快地趕回洛陽,纔可以得知詳情。
到達酸棗的時候,朝廷的特使前來宣詔,稱皇帝陛下已在滎陽迎候雍王大駕。
諸將聞之,皆是驚詫,能讓皇帝陛下親自出京百里相迎的,估計也只有雍王劉胤了,如此之高的規格待遇,當世絕對是無人可以比擬的。
但劉胤聞之,卻是輕輕地皺了一下眉,敏銳地覺察到此事絕不是這麼的簡單。雖然說劉諶登基做了天子,地位和原來有云泥之別,但以他二人之間的兄弟交情,劉諶也犯不着這麼做作,劉諶能出城百里來,絕對不會是爲了迎接劉胤的,結合先前語焉不詳的聖旨,劉胤認爲一定是有什麼不尋常的事發生。
到達滎陽之後,劉胤是立刻前去參見劉諶。
“臣劉胤參見陛下。”
劉諶揮退左右,疾步上前,拉住劉胤的手道:“文宣,你可回來了。”
劉胤看到劉諶神色緊張,無異更加地印證了他心中的猜測,道:“陛下如此急召,莫不是有什麼大事發生?”
劉諶有些焦慮地道:“文宣,剛剛從冀州傳回來的消息,慕容鮮卑盡起大軍二十萬,兵犯冀州,河間、中山、渤海、常山四郡陷落,朕於尚書檯諸卿商議,認爲此事暫不宜公開,以免引起京師震怖。如今冀州一帶只有馬融一軍在守,勢單力孤,根本就無力抵擋慕容鮮卑,故而急召你回京,以御北寇。”
慕容鮮卑?劉胤眼神之中閃過一抹的凌厲之色,此事有些出乎意料,不過也在情理之中。五胡如今劉胤已經滅掉了四胡,當年在易水河畔,劉胤滅掉了劉淵之後,本來就有心思繼續向北進軍,消除掉最後的這一個禍根,但晉國突然發難,挑起了蜀晉之間的大戰,劉胤不得不將重心轉移到與晉國的戰爭之中來,平定鮮卑之事也只能是暫緩押後了。
沒想到自己來不及出戰對付鮮卑人,他們反倒是大舉來襲了,看來再解決掉吳國完成江山一統之前,還先得解決掉莫容鮮卑這個禍害。
這已經不是漢軍和慕容鮮卑第一次交手了,當年劉淵敗亡之際,就曾乞求慕容鮮卑出兵相助,慕容鮮卑的大首領慕容涉歸於是派其弟慕容耐率領七萬騎兵南下增援劉淵,慕容耐驕兵輕進,被劉胤捉住機會打了伏擊,全軍覆滅,慕容耐也身死泥潭。
這一仗之後,漢軍自然和慕容鮮卑是結下了樑子,慕容涉歸或許當時就想着興兵南下報仇,但苦於尚未征服幽州,無法抽調出足夠的兵力來,所以雙方的這一戰,一拖便是三年之久。
此次漢軍徵南,幾乎調動了全部的主力,在黃河以北,除了各州郡的郡兵之外,只保留了兩個野戰軍:鄧忠的隴西軍和馬融的關中軍。隴西軍駐防幷州,關中軍駐防冀州,如此廣闊的地域,只有兩個機動軍駐防,力量確實是顯得單薄了一些。
此次慕容鮮卑盡起大軍二十萬,兵分三路,一路由慕容涉歸親率,進攻河間,一路由其子慕容吐谷渾率領,進攻中山,一路由其子慕容率領,進攻渤海,三路齊出,兵勢浩大,馬融無法抵禦,只能是節節敗退,固守信都,慕容鮮卑連取四郡,勢如破竹,塵囂甚上。
對於劉諶和尚書檯的諸大臣決議壓下此軍情的事,劉胤表示贊同,現在季漢朝廷初入洛陽,中原剛剛平定,一旦將冀州失陷的消息公訴於衆的話,那在洛陽引起的震動絕對不亞於一次八級的大地震。
現在前晉的勢力剛剛臣服,這種臣服是屈從於武力的,並不是他們由內而外真正的心服口服,一旦局勢變幻,很難保證這些已經臣服的勢力不再反叛。如今東吳未平,北患已起,前晉勢力如果再蠢蠢而動的話,那麼形勢無異是雪上加霜。
還好這個時代的通信極爲地落後,冀州發生戰亂,除了朝廷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獲得信息之外,民間的消息傳播則要慢上很多,如果朝廷再加以封鎖的話,短時間內,京師洛陽一帶是很難得到冀州的消息的。
“陛下只需派一使臣通知微臣便是,又何須屈尊枉駕,親自到滎陽來,折殺微臣了。”劉胤拜道。
劉諶拉着劉胤的手道:“文宣,這裏沒有外人,你我兄弟又何須執君臣之禮。此次朕親臨滎陽,一來也算是爲你大勝凱旋賀功,二來也是方便議事,你也知道,鮮卑人來勢兇猛,如果不出兵抵擋的話,恐怕整個冀州都將淪陷了。”
劉胤點點頭,從地理位置上來講,滎陽正處於北上途中,從滎陽北渡黃河,完全不用走彎路,如果劉胤回到洛陽,再從洛陽出發的話,至少得多走三四天的路程,在冀州軍情十萬火急的情況下,這三四天確實是耽擱不起。
劉胤道:“陛下放心吧,慕容鮮卑本來就在微臣準備收拾的行列之中,既然他們此次敢進犯我大漢天威,那麼冀州就是他們的葬身之地。”
這個時候,劉諶的臉上才微微地露出一絲的笑容,他欣慰地道:“有文宣在,朕自然放心。”
這次劉諶不辭辛苦地趕到滎陽,等的就是劉胤的這句話,冀州軍情急報至洛陽,滿朝文武俱驚,劉諶也是束手無策,所以他纔想到了急召劉胤回京,在劉諶的眼中,劉胤就是季漢王朝的定海神針,只要有他在,再大的危機也可以化於無形,如果說天底下誰是最讓他信賴的人,也只有劉胤了。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
帶着與阮籍一樣狂放不羈的心態,劉胤登上了廣武山。滿目蒼翠的廣武山籠罩在一片寒煙之中,鬼斧天成一般的鴻溝澗就橫亙在眼前,縱然是數十萬的大軍,在一道宏偉的溝壑面前,也一樣變得異常的渺小,漢軍沿着山間蜿蜒曲折的小路逶迤而進,向着廣武渡口奔去。
在廣武渡口,劉諶已經淮備好了無數的渡船,靜候着劉胤大軍的到來。
很顯然,劉諶對此次的鮮卑進犯還是相當重視的,除了專程地從洛陽趕到滎陽迎候劉胤之外,在後勤保障方面,劉諶也是調動了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優先地供應劉胤的大軍。
無數的渡船,都被調集了過來,齊齊整整地排在廣武渡的渡口之上,此時的黃河正值秋汛,水勢滔天,不過這很難阻擋漢軍北渡的決心,冀州戰場上軍情十萬火急,容不得耽擱半分。
在滎陽結束了與劉諶的徹夜長談,劉胤立刻是撥營起寨,向着廣武開去。
此次北征,劉胤依然是動用了三個軍團,中軍團、左軍團和右軍團。
右軍團的編制沒動,依然是保持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麒麟五個軍。中軍團則是除了虎騎軍、虎步軍、永安軍之外,將原來屬於左軍團轄下的無當飛軍和陽安軍,也劃歸到了中軍團的戰鬥序列之中。虎騎軍和虎步軍在抽調給虎衛軍各一營之後,此次也重建了這兩個營,達到了滿編的數額。
變化最大的是左軍團,除了左軍正副都督換了人之外,整個左軍團也全部換血。蔣斌出任左軍都督,王捨出任左軍副都督,左軍團下設五個軍,分別以蜀地的五個郡來命名,分別是廣漢軍、梓潼軍、健爲軍、漢嘉軍、建寧軍。和其他的軍編制一樣,每個軍下設三個營,每營五千兵,合計一萬五千人,整個左軍團的編制爲七萬五千人。
傅僉則是出任平南大都督,麾下除了白帝軍是其舊部之外,其他的各軍則是由原來姜維和鍾會的部屬重組而成,基本上保持在十萬人的規模。
另外,王濬被任命爲益州刺史龍驤將軍之後,也將要在益州組建一支編制爲五萬人的水軍,漢軍在整個南線,還是保持着足夠的威懾力。
從劉諶的行營出來之後,劉胤和傅僉有過小半個時辰的交談,傅僉離開劉胤的中軍帳時,臉色十分的凝重。
傅僉很清楚,劉胤擱給他的這份擔子,看似輕鬆,實則卻是沉重無比。現在的劉胤,已經不是當初只知道征戰廝殺的劉胤了,他不僅要考慮北征鮮卑,而且還要考慮南面的吳國以及中原的局勢,所以“左傅右羅”的組合被拆開,羅憲隨同劉胤繼續出征,而傅僉留下來主持南線大局。
這份重任,劉胤只能選擇他最爲信任的人來擔任,傅僉無疑是最佳的人選,無論是他們之間的翁婿關係,還是多年來結下的相孺以沫的袍澤之情,還是傅僉的能力與才幹,都成爲平南大都督的不二之選。
劉胤也只用了僅僅一天的時間,就完成了北征軍隊和留守軍隊的重組,然後便立刻揮師北進,從廣武渡河,向冀州進軍。
雲集在黃河南岸渡口上的諸多渡船虛位以待,漢軍各營將士在統一調度之下,有序地登上渡船,向北岸駛去。
三個軍團十五個軍四十五營的人馬,總數量達到了二十三萬人,如此龐大的規模,也是劉胤自領兵出征以來最爲浩大的一次了,二十多萬人云集於廣武渡,勝況空前。
冀州軍情緊急,容不得耽擱半分,還好劉諶此次準備的十分充分,將整個黃河沿線上所能徵調的渡船全部地徵調了過來,數千艘的渡船,在黃河之上往來穿梭,場面可謂是蔚爲壯觀。
此時黃河正值秋季汛期,水勢滔天,整個河槽之內,水流激盪,按理說這個時候水勢湍急,並不是渡河的最好時機,但冀州的軍情不等人,黃河好渡也罷,難渡也罷,都必須要實施強渡。
風浪之中,有不少小的渡船被巨浪給掀翻了,雖然漢軍安排着救援的船隻,但洪水滔滔,乃有一些士兵不幸被洪水給捲走了。
情況被報之了劉胤,在岸邊督導的劉胤神色冷峻,並沒有因爲出現意外的情況就中斷了渡河的行動,劉胤下令一方面仍就按原定的計劃渡河,另一方面增派船隻和人手,加大救援的力度,爭取將落水者全部搶救上來。
整個渡河行動是晝夜不歇,到了夜間,兩岸和渡船的燈籠火把將整個廣武渡照得如白晝一般,渡船上的船工換了一批一批,但渡船卻是一刻也不歇,在河面上不知疲倦地來來往往,將一批又一批的士卒戰馬器械物資運往黃河北岸。
儘管準備的已經是相當地充分了,但漢軍畢竟是一支擁有二十多萬人的大軍,所涉及的就不僅僅只是二十萬人這麼簡單了,無數的戰馬、器械、車輛、糧草、輜重、物資,堆積的如同小山一般,將這些東西全部運過黃河,費時且費力。
連續地運送了三天三夜,這纔算是基本上臨近了尾聲。
劉胤登上了最後一批渡船,離開了黃河南岸。此次回來,他本想着有機會和母親妻兒團聚,敘一敘家常,享受一下天倫之樂,只可惜突如其來的戰亂把劉胤的計劃全給打亂了,劉胤不得不踏上北去的征途,而近在咫尺的洛陽也變得越來越遠了。
劉胤的官越做越大,肩上的擔子也是越來越重,南征北戰,沒有一次能離得開劉胤,職責所在,劉胤責無旁貸,也讓他和家人是聚少離多,本來這次全家團聚,劉胤計劃着多陪陪母親,盡一盡爲人之子的孝道,但世事難料,他不得不繼續征戰四方。下次吧,也許下次有機會多陪陪母親。
劉胤心中這樣想着,但他卻不知道,此次洛陽一別,他與母親馬王妃,卻是天人永隔,再無相見之日了。 PS:稍後更正,大約兩點………………………………………
在廣武渡口,劉諶已經淮備好了無數的渡船,靜候着劉胤大軍的到來。
很顯然,劉諶對此次的鮮卑進犯還是相當重視的,除了專程地從洛陽趕到滎陽迎候劉胤之外,在後勤保障方面,劉諶也是調動了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優先地供應劉胤的大軍。
無數的渡船,都被調集了過來,齊齊整整地排在廣武渡的渡口之上,此時的黃河正值秋汛,水勢滔天,不過這很難阻擋漢軍北渡的決心,冀州戰場上軍情十萬火急,容不得耽擱半分。
在滎陽結束了與劉諶的徹夜長談,劉胤立刻是撥營起寨,向着廣武開去。
此次北征,劉胤依然是動用了三個軍團,中軍團、左軍團和右軍團。
右軍團的編制沒動,依然是保持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麒麟五個軍。中軍團則是除了虎騎軍、虎步軍、永安軍之外,將原來屬於左軍團轄下的無當飛軍和陽安軍,也劃歸到了中軍團的戰鬥序列之中。虎騎軍和虎步軍在抽調給虎衛軍各一營之後,此次也重建了這兩個營,達到了滿編的數額。
變化最大的是左軍團,除了左軍正副都督換了人之外,整個左軍團也全部換血。 大國金融 蔣斌出任左軍都督,王捨出任左軍副都督,左軍團下設五個軍,分別以蜀地的五個郡來命名,分別是廣漢軍、梓潼軍、健爲軍、漢嘉軍、建寧軍。和其他的軍編制一樣,每個軍下設三個營,每營五千兵,合計一萬五千人,整個左軍團的編制爲七萬五千人。
傅僉則是出任平南大都督,麾下除了白帝軍是其舊部之外,其他的各軍則是由原來姜維和鍾會的部屬重組而成,基本上保持在十萬人的規模。
另外,王濬被任命爲益州刺史龍驤將軍之後,也將要在益州組建一支編制爲五萬人的水軍,漢軍在整個南線,還是保持着足夠的威懾力。
從劉諶的行營出來之後,劉胤和傅僉有過小半個時辰的交談,傅僉離開劉胤的中軍帳時,臉色十分的凝重。
傅僉很清楚,劉胤擱給他的這份擔子,看似輕鬆,實則卻是沉重無比。現在的劉胤,已經不是當初只知道征戰廝殺的劉胤了,他不僅要考慮北征鮮卑,而且還要考慮南面的吳國以及中原的局勢,所以“左傅右羅”的組合被拆開,羅憲隨同劉胤繼續出征,而傅僉留下來主持南線大局。
這份重任,劉胤只能選擇他最爲信任的人來擔任,傅僉無疑是最佳的人選,無論是他們之間的翁婿關係,還是多年來結下的相孺以沫的袍澤之情,還是傅僉的能力與才幹,都成爲平南大都督的不二之選。
劉胤也只用了僅僅一天的時間,就完成了北征軍隊和留守軍隊的重組,然後便立刻揮師北進,從廣武渡河,向冀州進軍。
雲集在黃河南岸渡口上的諸多渡船虛位以待,漢軍各營將士在統一調度之下,有序地登上渡船,向北岸駛去。
三個軍團十五個軍四十五營的人馬,總數量達到了二十三萬人,如此龐大的規模,也是劉胤自領兵出征以來最爲浩大的一次了,二十多萬人云集於廣武渡,勝況空前。
冀州軍情緊急,容不得耽擱半分,還好劉諶此次準備的十分充分,將整個黃河沿線上所能徵調的渡船全部地徵調了過來,數千艘的渡船,在黃河之上往來穿梭,場面可謂是蔚爲壯觀。
此時黃河正值秋季汛期,水勢滔天,整個河槽之內,水流激盪,按理說這個時候水勢湍急,並不是渡河的最好時機,但冀州的軍情不等人,黃河好渡也罷,難渡也罷,都必須要實施強渡。
風浪之中,有不少小的渡船被巨浪給掀翻了,雖然漢軍安排着救援的船隻,但洪水滔滔,乃有一些士兵不幸被洪水給捲走了。
情況被報之了劉胤,在岸邊督導的劉胤神色冷峻,並沒有因爲出現意外的情況就中斷了渡河的行動,劉胤下令一方面仍就按原定的計劃渡河,另一方面增派船隻和人手,加大救援的力度,爭取將落水者全部搶救上來。
整個渡河行動是晝夜不歇,到了夜間,兩岸和渡船的燈籠火把將整個廣武渡照得如白晝一般,渡船上的船工換了一批一批,但渡船卻是一刻也不歇,在河面上不知疲倦地來來往往,將一批又一批的士卒戰馬器械物資運往黃河北岸。
儘管準備的已經是相當地充分了,但漢軍畢竟是一支擁有二十多萬人的大軍,所涉及的就不僅僅只是二十萬人這麼簡單了,無數的戰馬、器械、車輛、糧草、輜重、物資,堆積的如同小山一般,將這些東西全部運過黃河,費時且費力。
連續地運送了三天三夜,這纔算是基本上臨近了尾聲。
劉胤登上了最後一批渡船,離開了黃河南岸。此次回來,他本想着有機會和母親妻兒團聚,敘一敘家常,享受一下天倫之樂,只可惜突如其來的戰亂把劉胤的計劃全給打亂了,劉胤不得不踏上北去的征途,而近在咫尺的洛陽也變得越來越遠了。
劉胤的官越做越大,肩上的擔子也是越來越重,南征北戰,沒有一次能離得開劉胤,職責所在,劉胤責無旁貸,也讓他和家人是聚少離多,本來這次全家團聚,劉胤計劃着多陪陪母親,盡一盡爲人之子的孝道,但世事難料,他不得不繼續征戰四方,下次吧,也許下次有機會多陪陪母親。
劉胤心中這樣想着,但他卻不知道,此次洛陽一別,他與母親馬王妃,卻是天人永隔,再無相見之日了。 慕容涉歸雖然年愈花甲,不過他仍有一顆一統草原的壯志雄心,曾經一統漠北的檀石槐便是慕容涉歸追崇的英雄。檀石槐是東漢桓靈時期的草原霸主,他一統鮮卑諸部,並且打敗了漢朝的軍隊,在他的統治之時,是鮮卑人最爲強盛的時代。慕容涉歸一直幻想着自己可以象檀石槐那樣,統領八荒,做一個真正的王者。
慕容鮮卑是新近從東部鮮卑之中崛起的新貴,初代酋長莫護跋率族人遷居遼西,因協助司馬懿征討割據於遼東的公孫淵有功,被封爲率義王,始建國於棘城之北。
關於慕容這個姓氏的由來還有一段軼事,據說當時燕代一帶的漢人流行戴步搖冠(一種帶有懸垂裝飾物的帽子),莫護跋見了也很喜歡,也做了一頂,整天戴在頭上。鮮卑人見了他這種打扮,都稱他爲“步搖”,因鮮卑語中“步搖”同“慕容”讀音相近,所以傳到後來就成了“慕容”。莫護跋的後人便乾脆以此作爲部落的名稱。
慕容涉歸就是莫護跋的孫子,到慕容涉歸接任酋長之位的時候,正是鮮卑之王柯比能被刺殺之後鮮卑諸部陷入混戰之時,慕容鮮卑就是乘着這股東風,強勢崛起,成爲了東部鮮卑的三強之一,與宇文鮮卑、段部鮮卑三足而立。
而且慕容鮮卑在東部三強之中,無論是論實力還是論地盤,都穩穩地坐着第一把交椅,而且隱隱然有與中部鮮卑的拓跋部一爭雌雄的實力,這也是慕容涉歸野心勃勃的資本。
慕容涉歸想要一統鮮卑,一個繞不開的勁敵就是拓跋部,這個雄居鮮卑中部的強勢部落,一直是如臥榻之側鼾睡的猛虎,讓慕容涉歸寢食難安。和拓跋部獨立於中部不同,慕容部想要一統東部鮮卑,首先需要剪除的,就是宇文部和段部這兩個勁敵,雖然慕容部一直想消滅宇文部和段部,但這兩部鮮卑與拓跋部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只要慕容涉歸一動手,很難不招至拓跋部的打壓。
經過多年的混戰,鮮卑各部之間已經形成了明顯的疆域範圍,拓跋部爲了維持自己龍頭老大的位置,對敢於挑戰自己的權威和實力的部落下起手來是毫不留情的。不過同樣這些實力弱小一些的部落爲了避免被拓跋部蠶食,也相互抱團,草原之上鮮卑各部之間,一直存在着這麼一種微妙的平衡。
慕容涉歸沒有膽量去挑釁拓跋部,爲了擴充實力,便將進攻的矛頭指向了晉國的幽州。
幽州是晉國最北的一個州,東西的跨度極大,西起代郡,東到樂浪郡,綿延數千裏,幽州也是晉國防禦鮮卑、烏桓、夫餘、高句麗諸胡的一道堅固防線,一直以來都有重兵駐守。當年司馬懿滅掉公孫淵之後,將遼東諸郡也納入到了魏晉的疆域之中。
但劉淵在幷州叛亂之後,席捲了整個並冀二州,晉國朝廷爲匈奴之事已經是忙得焦頭爛額,自然是無瑕顧及幽州。
當時的幽州都督是劉弘,劉弘素有才幹,有治世之能,在鮮卑大軍壓境,幽州衆官吏惶惶不安之際,劉弘力主抗敵,拒城而守。劉弘也得了幽州長史張華和安北將軍嚴詢的支持,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鎮守幽州三年,讓慕容涉歸難越雷池半步。
不過隨着晉國朝廷的覆滅,幽州的軍心民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慕容涉歸趁虛而進,攻佔了幽州的大部分地區,只有劉弘鎮守的薊縣,張華鎮守的漁陽和嚴詢鎮守的昌黎未能攻克。
只剩下三座孤城,慕容涉歸併沒有太放在眼裏,更大的心思,放在了幽州南面的冀州上面。季漢的大軍拿下冀州之後,揮師南下,兵取洛陽,並且與吳國大戰於中原,整個冀州是一片空虛,對於慕容涉歸來說,這無異於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慕容鮮卑可是跟季漢有着深仇大怨,遠的不說,就說三年前爲了援助匈奴的劉淵,慕容涉歸派他的親弟弟慕容耐率領七萬騎兵南下冀州。說到援助,那不過是慕容涉歸打的一個幌子,他和劉淵非親非故,沒有任何的交情,較起真來的話,匈奴和鮮卑本來就是死敵,如果沒有任何好處的話,慕容涉歸壓根兒是不會派慕容耐南下的。
慕容涉歸之所以出兵,目的也很明確,就是想投石問路,借這個機會入主中原。但南下的七萬鮮卑騎兵,卻在漳河一帶遭到了重創,幾乎全軍覆滅,連慕容耐也戰死了。
這筆仇,慕容涉歸可是記到了劉胤的頭上,只不過幽州戰事膠着,慕容涉歸無瑕抽身,所以這報仇之事,也只能暫時擱置到一邊。
暫時的擱置,並不意味着慕容涉歸已經忘了這段仇恨,等他騰出手來,第一個念頭便是揮師南下,一來爲報仇,二來更是爲了開疆拓土,慕容涉歸清楚,這個的機會並不會常常都有,等到季漢的軍隊平定南線之後,必然會回師北顧,到時候再想奪取冀州,便不是那麼容易了。
慕容涉歸糾集了二十萬的騎兵,從范陽南下,強渡易水河,攻入了冀州的境內。
冀州的守軍,除了馬融的關中軍一個野戰軍之外,只有各郡國的郡兵,每個郡編制只有三千人,這些郡兵論裝備論戰鬥力比之野戰軍團差距甚遠,根本就難以抵擋如狼似虎的鮮卑兵,所以慕容涉歸在短短的半個月之內,就連續地橫掃了冀州北部的中山、河間、渤海、常山四郡陷落。
馬融在樂成與鮮卑人交戰,力不能敵,只能是退守信都,固守待援。
慕容鮮卑大軍趁勢南下,將信都包圍地如同是鐵桶一般,連續地對着信都發起了強攻,如果不是信都城的城牆堅固和慕容鮮卑攻城的手段單一,信都城恐怕是早已陷落了。
但饒是如此,信都城屢受攻擊,已經是芨芨可危,險象環生了。 PS:稍後更正,大約兩點……………………………………………。慕容涉歸一直幻想着自己可以象檀石槐那樣,統領八荒,做一個真正的王者。
慕容鮮卑是新近從東部鮮卑之中崛起的新貴,初代酋長莫護跋率族人遷居遼西,因協助司馬懿征討割據於遼東的公孫淵有功,被封爲率義王,始建國於棘城之北。
關於慕容這個姓氏的由來還有一段軼事,據說當時燕代一帶的漢人流行戴步搖冠(一種帶有懸垂裝飾物的帽子),莫護跋見了也很喜歡,也做了一頂,整天戴在頭上。 流年已盡,愛未涼 鮮卑人見了他這種打扮,都稱他爲“步搖”,因鮮卑語中“步搖”同“慕容”讀音相近,所以傳到後來就成了“慕容”。莫護跋的後人便乾脆以此作爲部落的名稱。
慕容涉歸就是莫護跋的孫子,到慕容涉歸接任酋長之位的時候,正是鮮卑之王柯比能被刺殺之後鮮卑諸部陷入混戰之時,慕容鮮卑就是乘着這股東風,強勢崛起,成爲了東部鮮卑的三強之一,與宇文鮮卑、段部鮮卑三足而立。
而且慕容鮮卑在東部三強之中,無論是論實力還是論地盤,都穩穩地坐着第一把交椅,而且隱隱然有與中部鮮卑的拓跋部一爭雌雄的實力,這也是慕容涉歸野心勃勃的資本。
慕容涉歸想要一統鮮卑,一個繞不開的勁敵就是拓跋部,這個雄居鮮卑中部的強勢部落,一直是如臥榻之側鼾睡的猛虎,讓慕容涉歸寢食難安。和拓跋部獨立於中部不同,慕容部想要一統東部鮮卑,首先需要剪除的,就是宇文部和段部這兩個勁敵,雖然慕容部一直想消滅宇文部和段部,但這兩部鮮卑與拓跋部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只要慕容涉歸一動手,很難不招至拓跋部的打壓。
經過多年的混戰,鮮卑各部之間已經形成了明顯的疆域範圍,拓跋部爲了維持自己龍頭老大的位置,對敢於挑戰自己的權威和實力的部落下起手來是毫不留情的。不過同樣這些實力弱小一些的部落爲了避免被拓跋部蠶食,也相互抱團,草原之上鮮卑各部之間,一直存在着這麼一種微妙的平衡。
慕容涉歸沒有膽量去挑釁拓跋部,爲了擴充實力,便將進攻的矛頭指向了晉國的幽州。
幽州是晉國最北的一個州,東西的跨度極大,西起代郡,東到樂浪郡,綿延數千裏,幽州也是晉國防禦鮮卑、烏桓、夫餘、高句麗諸胡的一道堅固防線,一直以來都有重兵駐守。當年司馬懿滅掉公孫淵之後,將遼東諸郡也納入到了魏晉的疆域之中。
但劉淵在幷州叛亂之後,席捲了整個並冀二州,晉國朝廷爲匈奴之事已經是忙得焦頭爛額,自然是無瑕顧及幽州。
當時的幽州都督是劉弘,劉弘素有才幹,有治世之能,在鮮卑大軍壓境,幽州衆官吏惶惶不安之際,劉弘力主抗敵,拒城而守。劉弘也得了幽州長史張華和安北將軍嚴詢的支持,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鎮守幽州三年,讓慕容涉歸難越雷池半步。